AI是否有意识?
一个人如何确定自己的身份?我认为关键在于记忆。如果一个人突然失去记忆,他将不知道自己是谁,不会吃饭,不会走路,不会说话,所有的行为都只能依靠神经反射。在这种情况下,这个失忆的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。
AI能够输出正确答案同样依赖于记忆。尽管AI本质上是通过大量数据拟合出的一个f(x)程序,但它确实实现了某种形式的记忆能力。超大规模的参数量提供了强大的记忆容量,使得大型语言模型(LLM)能够进行判断、推理,甚至控制复杂的操作。
那么,AI的记忆与人类的记忆究竟有何区别呢?人类的大脑又何尝不是一个"生物程序"?或许只是大脑本身拒绝承认这个事实罢了。
既然都是记忆体,AI和人类之间还有什么本质差异呢?
¶多样化的输入模态
与语言模型或多模态模型相比,人类的输入形式更加丰富: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触觉、感觉。LLM的文本输入形式对人类而言,类似于大脑内部的自我思考过程(书本上的文字实际上是通过视觉输入的)。
¶长期的记忆积累
人类的记忆从有意识开始(排除大多数人不太记得的幼儿早期),大约从3岁起(我还记得自己3岁第一次去幼儿园的场景,但这似乎是3岁时唯一的清晰记忆,其他幼儿时期的记忆锚点多属于4岁)。人类拥有长达数十年的持续输入,这些数据量虽然在文字方面可能不如LLM训练的数据多,但各种模态加起来的总量也相当可观。
¶人际关系的交互输入
一个人的"训练数据"还包括与他人互动的过程。每个人从小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,与不同的人接触,使用不同的"训练数据",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实现通用人工智能(AGI)似乎很简单:只需继续增加输入模态,比如为机器人添加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能力。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那么简单:各种模态的训练数据获取难度不同。文字和图片可以从网站上爬取,但听觉、触觉、感觉以及实体间交互等形式的可用数据相比之下要稀少得多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JMY Space!